农 村 科 技
总第133期
溧水县图书馆摘编 方新 联系电话 57206177 57212618 2007年9月
※ 秋季家禽的疫病防制
一、易发疾病
1.禽霍乱
禽霍乱由巴氏杆菌引起,是家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急性型往往无任何症状,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却死在禽舍内,或突然倒地拍翅抽搐而死。急性病程1-2天,病禽体温达43℃以上,尾翅下垂,饮水增多,严重腹泻,口、鼻流泡沫样液体,鸭常甩头,称为“摇头瘟”。
防制:加强饲养管理,经常保持禽舍干燥,定期消毒,每年定期进行巴氏杆菌苗预防接种;病禽用各种抗生素或磺胺药都有效;常用的喹乙醇效果较好,也可用敌菌净,以上药物每公斤料用4片,连喂5天即愈。
2.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由大肠杆菌引起,病禽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欲增强,严重的出现呼吸困难。产蛋母禽患此病时,粪便中常含有蛋清,凝固蛋白、蛋黄,公禽阴茎肿大,部分外露。 防制:禽舍及用具等进行消毒,平时每2周消毒1次,发现病情则每周消毒2次;现在治疗此病的药物非常多,但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养殖户在选择治疗药物时一定要慎重,不要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最好能做药敏试验;中药禽菌灵、复方穿心莲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3.蠕虫病
秋初,鸡、鸭、鹅等家禽最易患寄生虫病,平均感染率为95%以上,尤以蠕虫病为最多,蠕虫包括吸虫、绦虫、线虫,家禽感染后,表现为食欲不振,羽毛松乱、贫血、下痢、生长缓慢、消瘦、产蛋减少或停止产蛋,幼禽发病最重,常大批死亡。
防制:采取整批进整批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鸡、鸭、鹅混养,以防相互感染;经常清除禽粪,定期消毒,杀灭寄生虫卵;及时消除舍内和场上污物、低洼坑,减少禽与虫、苍蝇、蜘蛛、蜗牛、蚂蚁、蜻蜓、螺蛳、蚯蚓等中间宿主接触机会;在1月、2月、4月龄时用药物进行预防性驱虫;病禽用丙硫咪唑片,1公斤体重用80毫克,一次灌服,最好在晚上服,早晨清除粪便,以防再次感染。
4.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败血症,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
防制:平时预防可用新城疫Ⅳ系活疫苗或油乳灭活疫苗按当地建议免疫程度适时预防接种。发生本病时,应及时用Ⅳ系疫苗4倍量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可使疫情在5-7天得到控制。
5.鸡痘
鸡痘是由禽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以皮肤(尤其以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痂、脱落和口腔、咽喉粘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形成假膜为特征。
防制:用刺种法在鸡的翅膀内侧无血管处的皮下接种鸡痘弱毒疫苗;病鸡可用病毒灵、VC、土霉素同时内服,一般这三种药物各一片,每天1-2次,连服5-7天即愈。
6.鸭瘟(大头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体温升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特征,春、夏、秋三季多发,发病率、死亡率均高。
防制:在10-15日龄注射鸭瘟疫苗;每100只成鸭用川芎、党参各15克,滑石、肉桂、甘草各20克,双花10克,郁金12克,花椒8克,煎水取汁,加入50度白酒200克调匀,给鸭饮服,不能自饮的灌服,每只4-5毫升,连用2剂可治愈。
※ 秋季需要加强蜂群管理
秋季蜜蜂管理主要为蜂群越冬及来年早春繁殖作准备,使蜂群达到蜂王优、动蜂多、群势强、饲料足。
1、勤摇蜜。
盛花时,每2-4天摇一次蜜,天气好进蜜多,要把巢中蜜大部分摇出去。天气不佳要少摇蜜,保留一些饲料蜜。
2、更换蜂王。
须在秋季培养一批优良的新蜂王。换下来的老蜂王可组成双王蜂,让其继续产卵,待其停产后处理掉。
3、培养适龄越冬蜂。
用白露产的卵(即白露子)培育出来的蜂,是最好的越冬蜂。秋季最后一个蜜源的中后期取蜜一定要稳,可采用提蜜脾的方法。若当地蜜源期结束早,就需要将蜂群转移到有蜜源处进行繁殖。
4、饲喂越冬饲料。
其时间根据当地条件而定,在越冬子出完以后开始,糖水比例为1∶0.6为宜,要集中在2-3天内喂完。
5、防止盗蜂。
秋季蜜源期终止时容易发生盗蜂,这时应将蜂群散放,适当缩小巢门,饲喂、检查等工作在早晚进行。若发生盗蜂现象,初期将被盗蜂关进巢内,搬入暗室。在原地放一只空箱收集老蜂,严重时应转移蜂场。切忌在蜂场滴露水和蜂蜜。
6、积极治螨。
秋季蜂螨密度增加,蜂体寄生率上升,须彻底治螨。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在培养适龄蜂以前,第二次在蜂群进入越冬、自然断子初期。
7、适时断子。
蜂群培育越冬蜂后进行断子。首先加大蜂路(15-20毫米),从蜂群中提出花粉脾,用蜂蜜占去大量巢,迫使蜂王提早断子,蜂群提早结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