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科 技
总第151期
溧水县图书馆摘编 方新 联系电话 57206177 57212618 2009年3月
※ 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
近年来抗虫杂交棉品种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势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开来,但受抗虫杂交棉种子售价高等因素限制,目前还只在育苗移栽方式中应用。地膜直播的棉花成熟早、高产优质、花工少,适合规模化种植,但是栽培上多以中密度、中壮株型为主,出苗受气温影响大,生产上播种量大,这些都限制了抗虫杂交棉品种在地膜直播方式中的应用。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与灌云县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对以往棉花地膜直播技术进行了较大改进,研究出了适合抗虫杂交棉栽培的地膜精播稀植技术。
记者从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棉花栽培研究专家张培通副研究员处了解到,与以住的棉花地膜直播技术相比,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有着用种量少、种植密度小、管理用工少、烂铃少、适合间套种植等优点。
在露地覆地膜播种的情况下,棉花易出现死苗现象,导致出苗率不高。常规棉品种种植通常采用增加播种量来解决出苗率不高的问题,每穴习惯播3~5粒种子。而抗虫杂交棉品种用种量相对较小,每穴只播2粒种子,需要在播前精选种子,保证出苗率在70%以上。
采用抗虫杂交棉地膜精播稀植技术,播种期在4月下旬,出苗期膜下温度高,易出现烫苗现象。因此,棉花出苗后要及时放苗,估计快出苗时每天检查出苗情况和放苗,选在早晨到田间检查和放苗,持续放苗3天左右,以免出现高温烫苗现象。苗期气温变化大,易导致棉花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发生危害严重。对苗期病害应采取预防性用药,不能等到病害发生后再用药防治。一般在棉苗子叶平展时及时喷施可杀得、铜高尚、百菌清等广谱保护性杀菌剂,预防苗期病害。防治地下害虫,可在害虫发生时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等菊酯类农药全田喷雾,防止害虫危害棉苗。
地膜精播稀植的棉株生长前期早发,后期易早衰,植株低矮,后期成铃率偏低。为了补偿后期成铃率低导致的群体成铃不足,可以结合整枝每株留2~3个营养枝。在保证多结优质铃(8月25日前铃)的前提下,营养枝还能成铃6个左右,这样就可以保证棉花产量稳定在较高水平。
※ 小麦病虫害防治适用药
我省小麦主要病害有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等,主要害虫有蚜虫、黏虫、麦蜘蛛、灰飞虱等。
麦类赤霉病
该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流行的关键是破口扬花期出现阴雨天气。我省淮南地区每3~5年有一次3级以上流行,我省已连续3年发生程度在3级及其以下。预计2007年全省发生程度3~4级,苏南、沿江局部4~5级,发生程度比上年重2级,发生面积1800万亩。
防治麦类赤霉病应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每亩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250克,或50%多·福合剂100~125克加水喷雾防治。也可使用37%抗菌灵(多福酮)、氰烯菌酯等药剂。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上常发的主要病害之一,淮北等地秋播密度大,加上秋季气温偏高,冬前生长量大,有利于冬后发病。近几年小麦纹枯病维持在3~4级发生。预计2007年全省发生程度达4级,与上年相近,北部重于南部;发生面积1900万亩,与上年相近。防治该病可在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每10公斤小麦种子用2%立克秀粉剂15~20克加水0.5公斤拌种;也可在生长期间进行喷雾,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
麦类白粉病
麦类白粉病在沿海北部及淮北常年在4级左右发生。预计2007年全省发生程度2级,其中淮南2级,淮北3~4级;发生面积1400万亩。生长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20~30克,或33%纹霉净50克,或12.5%禾果利(烯唑醇)20~30克加水喷雾防治。
麦类锈病
在我省主要是叶锈病,尚未发现条锈病,近几年在淮北、沿海等地偏轻发生。预计2007年叶锈病仍为局部轻发生。防治该病可用粉锈宁按种子重的0.03%(有效成分)拌种,注意用准药量,超量使用易发生药害。喷雾防治每亩用粉锈宁20~30克。
麦 蚜
预计2007年全省麦穗蚜发生程度3级,其中淮南2~3级,淮北3~4级,发生面积2200万亩。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15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48%乐斯本乳油50毫升,或25%辛·氰乳油40毫升,加水喷雾防治。
黏 虫
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毫升,或48%乐斯本乳油50毫升,加水喷雾防治。
麦蜘蛛
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毫升,或25%哒螨酮(扫螨净)乳油40毫升,加水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