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科 技
总第153期
溧水县图书馆摘编 方新 联系电话 57206177 57212618 2009年5月
※ 受淹水稻灾后管理措施
6月29日以来,我省苏中、苏北地区出现区域性大暴雨,降雨集中,水位上涨快,部分地区受涝面积大,农作物受损严重,局部绝收,给当前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为切实加强灾后管理,科学指导农民开展生产自救,我们特邀请省农科院和省农林厅有关专家提出各作物灾后处理意见,供广大读者参考。
受梅雨锋影响,前段时间我省苏中、苏北地区连续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局部地区积涝成灾,水稻是所有在田作物中受灾较为严重的作物,部分水稻没顶,特别是直播稻、机插稻因苗小、植株矮,受灾较重。受淹后,水稻根系和叶片严重受损,总茎蘖苗数严重下降,恢复生长后,分蘖以高节位蘖占多数。当前应以“养根、保叶、促蘖、防病虫害,提高成穗率,争粒争重”为目标,积极加强水稻灾后管理。
及早采取补救措施
水稻耐涝性较强,没顶3天左右,成活稻苗尚有80%左右,只要加强管理即可;没顶4~7天,成活稻苗50%~80%,则要及时匀苗补苗,确保足够的群体;没顶7天以上,成活稻苗仅有30%左右,则要考虑重种或改种其他作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做好水稻的灾后管理。6月中下旬直播或6月下旬机插的小苗稻,一般需改种。具体地讲,稻苗只要有绿色叶片存在,叶鞘内部仍为绿色,且具有一定硬度,白根或根系淡黄色,出水2~3天后能见到心叶抽出,新根露尖,剥查主茎,生长点呈晶亮状,不萎缩,不浑浊,此类稻苗均能存活。排出水后3~5天,视生育进程和存活基本茎蘖苗数,能保则保,尽可能减少改种面积。
加强受淹水稻灾后管理
尽快排除田间积水 受淹水稻能否收到产量,决定于出水早迟,而产量高低,则决定于栽培管理措施能否跟上。因此,排除积水是当前灾后恢复水稻生产的紧迫任务?熏也是最有效的抗灾措施。要抢时间、争速度,采取一切必要和可能手段,突击排除积水,减轻涝渍危害。抓紧疏浚农田沟系,开启排水设施,降低外围水位,确保田间积水排得出。但要注意雨后会遇到高温,因此不能把田间水排完,要适当保留水层,以免高温伤苗。
尽早追施灾后恢复肥 水伤肥补是多年抗灾救灾成功的经验。水稻受淹期间,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出水后植株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而排水后肥料流失较多。因此,要根据灾情及时施肥,促进水稻灾后恢复生长,肥料种类以速效氮肥为主,一般每亩施尿素8~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淹没时间短、稻苗受害轻的田块,施肥量可少一些,部分受淹时间长、稻苗损伤重的田块,要适当多施,但必须采取多次轻施的方法,防止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在追施恢复肥的同时,采取“上喷下追”相结合,喷施高效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
加强水浆管理 排水后,在稻田浮泥得到沉实的基础上,坚持干干湿湿,间歇灌溉新鲜水,既保持土壤通气,又满足稻苗用水需要。
重视病虫害防治 受持续降雨影响而迟播的直播稻田,要加强灰飞虱防治。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出生的叶、蘖较嫩绿,易遭受稻飞虱、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危害,要切实加强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防止灾害进一步加重和蔓延。近期,江淮及淮北地区要做好二代灰飞虱的防治,尤其要做好直播稻田和迟栽田的灰飞虱防治工作,同时要打好以“两迁”害虫为主的病虫防治总体战。
※ 温室白粉虱
温室白粉虱常寄生在黄瓜叶背,繁殖力高,短期内可增殖到很高密度。振动叶片,成虫能立即飞起,是大发生的预兆。防治可选用70%艾美乐水分散剂20000~25000倍液、10%康福多可溶剂4000倍液、10%吡虫啉2000倍液、10%扑虱灵乳油(优乐得)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30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次。此外,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250克与锯末掺匀,于傍晚时熏烟,盖严棚膜,每棚放4~5个点,防治成虫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