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科 技
总第178期
溧水县图书馆摘编 方新 联系电话 57206177 57212618 2011年6月
※ 玉米涝后田间管理
入梅以来,我省多次出现大到暴雨天气,特别是6月30日至7月3日的大暴雨,雨势急、雨量大、范围广,导致部分地区特别是低洼地的玉米被淹,内涝暗渍严重,玉米茎红叶黄,生长发育受阻,出现烂根,甚至死苗。
玉米是需水量大但又不耐涝的作物。土壤湿度超过最大持水量80%以上时,玉米就发育不良,尤其在玉米苗期表现更为明显。玉米种子萌发后,涝害发生得越早受害越重,淹水时间越长受害越重,淹水越深减产越重。一般淹水4天减产20%以上,淹没3天,植株死亡。玉米出现涝渍害以后应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排水降渍 要疏通田头沟、围沟和腰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达到能排、能降的目的。苏北夏玉米区应加强田间三沟配套的意识,突击开好内外三沟。
中耕松土 涝渍害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及营养物质的吸收。降水后地面泛白时要及时中耕松土,破除土壤板结,促进土壤散墒透气,改善根际环境,促进根系生长。倒伏的玉米苗,应及时扶正,壅根培土。
早施苗肥 玉米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涝害导致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苗势弱,要及时追施提苗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和复合肥20~30公斤),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20公斤。对受淹时间长、渍害严重的田块,在施肥的同时喷施高效叶面肥(1%的尿素加0.2%的磷酸二氢钾)和促根剂,促进恢复生长。
加强病虫害防治 由于田间积水,土壤水分饱和,空气湿度大,易发生各种病虫害如大小斑病及玉米螟等。喷施叶面肥时,可同时进行病虫害防治。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或多菌灵喷雾,喷药时要重点喷果穗以下的茎叶;防治大小斑病可用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7~10天一次,连续2~3次。防治玉米螟应在拔节至喇叭口期用杀虫双水剂配成毒土或用辛硫磷灌心。
补种玉米 对受淹时间过长,缺苗严重的田块,灾后应及时重新播种或改种其他作物。疏浚农田沟系,开启排水设施,降低外围水位,确保田间积水排得出。但要注意雨后会遇到高温,因此不能把田间水排完,要适当保留水层,以免高温伤苗。
尽早追施灾后恢复肥 水伤肥补是多年抗灾救灾成功的经验。水稻受淹期间,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出水后植株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而排水后肥料流失较多。因此,要根据灾情及时施肥,促进水稻灾后恢复生长,肥料种类以速效氮肥为主,一般每亩施尿素8~1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淹没时间短、稻苗受害轻的田块,施肥量可少一些,部分受淹时间长、稻苗损伤重的田块,要适当多施,但必须采取多次轻施的方法,防止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在追施恢复肥的同时,采取“上喷下追”相结合,喷施高效叶面肥,促进恢复生长。
加强水浆管理 排水后,在稻田浮泥得到沉实的基础上,坚持干干湿湿,间歇灌溉新鲜水,既保持土壤通气,又满足稻苗用水需要。
重视病虫害防治 受持续降雨影响而迟播的直播稻田,要加强灰飞虱防治。受淹水稻恢复生长后出生的叶、蘖较嫩绿,易遭受稻飞虱、纵卷叶螟、三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等危害,要切实加强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防止灾害进一步加重和蔓延。近期,江淮及淮北地区要做好二代灰飞虱的防治,尤其要做好直播稻田和迟栽田的灰飞虱防治工作,同时要打好以“两迁”害虫为主的病虫防治总体战。
※ 博医防治水稻细菌性病害
水稻生产上多发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白叶枯病,在部分地区、部分水稻品种上细菌性条斑病和基腐病发生也比较普遍。在田间,这些病害主要通过流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用广谱性杀菌剂博医(1%碘),能有效杀灭田间土壤和水体中的病菌,防止病害传播,同时该药有较强的内吸性,对病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随流水传播,从叶片的水孔、伤口等侵入,到达维管束后在导管内大量增殖,引起叶枯型或整株凋萎型症状。病菌在病株的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后,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菌脓,借风雨、露滴或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再侵染就不断发生,致使病害迅速传播蔓延。对该病,除抓好秧田防治外,在大田期要及时调查病情,对有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应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蔓延。病害常发区应在暴风雨之后立即喷药。
用博医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病重区可以在秧苗3叶期每亩用博医1000倍液30公斤喷雾,一周后每亩用根病清(12%苯溴铜)1000倍液30公斤喷雾,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在大田期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每亩用博医45~56毫升,加水45公斤喷雾,一周后用根病清45~56克加水45公斤再喷一次。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菌可以在土壤、田水及病残体中存活,主要越冬场所为病稻草及含病残体的土壤。病菌可以从受伤的根、茎和叶鞘侵入,以从根系侵入为主,植株受伤对病菌侵入非常有利。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主要由种子带菌传播。病菌在病稻草中可以越冬,但病田土壤不能成为越冬之处,病稻草在田间沤烂,病菌在短期内就会死亡。病菌可以通过风雨传播,从叶片的气孔部位侵入。
用博医防治水稻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的方法和防治白叶枯病的方法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