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村 科 技
总第192期
溧水县图书馆摘编 方新 联系电话 57206177 57212618 2012年8月
※ 博医在棉花枯黄萎病防治上的应用(上)
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的顽症,两者均为维管束病害,系统侵染,发病后用一般的药剂很难防治。掌握这两种病害的发生规律,适期用博医(1%碘)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枯萎病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是新病区的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等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在湿度大的条件下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在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适宜条件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内扩展,进入维管束组织后在导管中产生分生孢子,向上扩展到茎、枝、叶柄、棉铃的柄及种子上,造成叶片或叶脉变色、组织坏死、棉株萎蔫。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地温20℃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病株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
黄萎病病原为大丽轮枝孢和黑白轮枝菌,病株各部位的组织均可带菌,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的重要菌源。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的重要因子。这种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黄萎病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一般蕾期零星发生,花期进入发病高峰期。
农业措施防治这两种病害,一是要选用抗、耐病品种。二是实行大面积轮作,最好与水稻轮作;三是对棉种消毒;四是用无病土育苗移栽;五是坚持清除病田的枯枝落叶和病残体,减少菌源。放线菌等微生物对大丽轮枝孢有较强抑制作用,增加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放线菌可以抑制病害发生。
※ 分月扇舟蛾
水稻生产上多发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白叶枯病,在部分地区、部分水稻品种上细菌性条斑病和基腐病发生也比较普遍。在田间,这些病害主要通过流水和农事操作等传播。用广谱性杀菌剂博医(1%碘),能有效杀灭田间土壤和水体中的病菌,防止病害传播,同时该药有较强的内吸性,对病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水稻白叶枯病病菌随流水传播,从叶片的水孔、伤口等侵入,到达维管束后在导管内大量增殖,引起叶枯型或整株凋萎型症状。病菌在病株的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后,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菌脓,借风雨、露滴或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再侵染就不断发生,致使病害迅速传播蔓延。对该病,除抓好秧田防治外,在大田期要及时调查病情,对有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应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蔓延。病害常发区应在暴风雨之后立即喷药。
用博医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病重区可以在秧苗3叶期每亩用博医1000倍液30公斤喷雾,一周后每亩用根病清(12%苯溴铜)1000倍液30公斤喷雾,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在大田期发现一点治一片,发现一片治全田,每亩用博医45~56毫升,加水45公斤喷雾,一周后用根病清45~56克加水45公斤再喷一次。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病菌可以在土壤、田水及病残体中存活,主要越冬场所为病稻草及含病残体的土壤。病菌可以从受伤的根、茎和叶鞘侵入,以从根系侵入为主,植株受伤对病菌侵入非常有利。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主要由种子带菌传播。病菌在病稻草中可以越冬,但病田土壤不能成为越冬之处,病稻草在田间沤烂,病菌在短期内就会死亡。病菌可以通过风雨传播,从叶片的气孔部位侵入。
用博医防治水稻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的方法和防治白叶枯病的方法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