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试读:着装的密码光是看到“Dress code”这个词,很多人就已经头大了……white tie,black tie, cocktail,business casual……而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就连专业的翻译都不知该如何解释。今日主流社会所适用的社交场合着装规范最初是由美国人在19世纪末建立。他们认为衣着的礼仪也应该像法律一样有严谨的规定,这样才能和大西洋对岸的贵族平起平坐。如今,所有社交着装规范中最为正式的当属“White tie”,一般适用于外交或国事场合,以及一些极其正式的歌剧演出或晚宴上。男士需着燕尾服和白色马甲,系白色领结;女士则必须穿拖地的长礼服,戴上过肘的手套,头发也必须盘起。“White tie”最初起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在这之前,王公贵族的打扮大多偏女性化,比如把皮肤涂得雪白、化口红、穿戴华丽的锦缎珠宝等。随着时代变化,他们不得不放弃这种浮夸。在夜晚的社交场合,他们开始效仿地方乡绅们简洁的打扮,那就是黑色燕尾服、白马甲和白领结。接下来,男性的社交着装又随着上世纪10-20年代爵士乐和酒吧夜生活的崛起,而产生了“Black tie”(燕尾服、黑马甲和黑领结)、“Black tie optional”(将燕尾服换成普通的深色正装西服)等。当鸡尾酒和相较正式晚宴而言更加放松的鸡尾酒舞会成为潮流之际,女性的着装也发生了时髦的变化。还记得当时流行的那些拆掉束身衣和大裙摆的H形“Flapper”风格连衣裙吗?颜色、廓形、面料与风格都可以无拘无束,只要得体美观又能够轻松跳舞即可。“Flapper”风格的出现意味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极大改变。在此之前,她们被束身衣、金属裙撑以及一层又一层的衬裙所紧紧束缚。看起来优雅玲珑,实则起身、上下马车甚至行走都需要男性的“帮助”。衣服成了她们的牢笼。女性被固化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男性对她们的掌控也被虚伪地解读成了绅士对淑女的尊重。“Cocktail”作为一种社交场合的着装规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达到顶峰。当妇女不再需要顶替奔赴前线的男人走上工作岗位,她们被“鼓励”回归家庭,换上充满女人味的衣服,继续扮演好主妇的角色。当时流行的印花棉布连衣裙,只要配上一件够分量的珠宝,都可以作为女主人参加鸡尾酒会或餐后小酌时招待来客的正式打扮。但转瞬到了下个十年,随着休闲的生活方式、青年亚文化和女性平等运动的爆发,这些社交场合对男女衣着的严格规定也开始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