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站内检索: 

农村科技 第130期

发布时间:2007-06-11

农 村 科 技

                            总第130

溧水县图书馆摘编 方新    联系电话 57206177 57212618    20076

 魔芋:产业链日渐成熟的魔力食品

     近年来,魔芋食品以它奇特的保健和医疗功效而风靡全球,并被称为魔力食品。魔芋究竟是什么,它的种植效益和市场前景如何?622日安徽省巢湖市读者汤自长致电市场热线询问。

     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据查,魔芋又叫蒟蒻、花秆莲、麻芋子、蛇头草等。它同芋头同属一个家族,在植物分类上属天南星科,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

    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张盛林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魔芋的栽培在我国只限于农户房前屋后的零星栽培,根本谈不上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魔芋生产产业链已渐渐成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魔芋产量最大的国家,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据资料统计,2005年全世界共产魔芋粉约25000吨,其中中国产魔芋粉15000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现在我国魔芋的国内外销售额约13亿元。

    与玉米间种效益高
    魔芋是喜阴作物,在西南山区种植魔芋,一般与玉米1∶1间作。一亩地(实际是半亩)需要种芋100公斤左右,如果种芋品种好,产量可扩大10多倍,达到1.5吨左右。扣除种芋费(每公斤2元多)、人工费、肥料费等成本,每亩魔芋收益在2000元左右(未计算种植玉米收入)。而且魔芋是多年生植物,第二至第三年种芋投入费将减少。但4年后,魔芋开花以后则应该被淘汰。
  去年魔芋的全国平均收购价是每公斤1.8元左右。张盛林分析认为,今年魔芋生产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可能有所上涨。这是因为受去年干旱天气影响,四川地区魔芋生产减产比较厉害,加上目前正值新旧魔芋商品上市的青黄不接期,货源已不太充足,大部分库存魔芋都已经有了买家。因此,10月中旬新货产出时魔芋价格可能上涨。
   栽培技术要求高
   在江苏、安徽也有魔芋的自然分布,但是否适宜规模种植魔芋还得具体研究。张盛林表示,虽然魔芋的栽培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但这些最终都能够通过栽培技术的改进加以克服。
   魔芋生产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不低。长江蔬菜杂志社主编、原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刘佩瑛说,魔芋是蔬菜里最难栽的品种之一。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所长羊杏平也表示,江苏、安徽一带虽有自然生长的魔芋,但目前很少有人尝试规模种植魔芋,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农民在规模种植前最好先进行小范围试种。

※  水 稻 病 虫 害 防 治

一、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自本世纪初在江苏省回升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重发范围不断扩大,灰飞虱在2004~2006年连续3年大暴发,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大流行。据江苏省植保站统计资料显示,2001~2006年稻田灰飞虱发生面积分别达2324.9万亩、2336.6万亩、2203.2万亩、5035.9万亩、5052.4万亩、5112.4万亩;经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面积分别是592万亩、1170.9万亩、1435.9万亩、2207.2万亩、1381.2万亩、1651.2万亩。

据2006年10月份我省各地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冬季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基数较高,稻田后期虫量大多与上年相近或略高,显著高于常年。而当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重,田间毒源足,极有利于灰飞虱带毒,预计2007年越冬代及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仍将超过12%这一大流行指标。同时,2007年水稻品种仍以感病品种为主,种植比例大;水稻栽培方式复杂,免耕套播及浅旋耕等轻简耕作方式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存活及辗转危害,稻麦连作为灰飞虱创造了稳定的食物链,有利于种群的积累与扩大。预计2007年我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为5级,灰飞虱发生面积5000万亩,与上年相近;今后3~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仍将是我省水稻上最主要的病害。

    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应采取“抗、断、避、治”的综合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生产上表现抗耐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品种有徐稻3号、徐稻4号、南粳42、镇稻99、扬粳9538等,重病区可因地制宜选用。(2)秧田覆盖防虫网,阻止灰飞虱进入秧田传毒。(3)推广直播稻、机插秧、小苗抛栽等栽培方式,以推迟播种期,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传毒高峰期。(4)适期防治灰飞虱,将其消灭在传毒前。可在麦田一代灰飞虱低龄若虫期、一代成虫迁入秧田盛期、二三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对灰飞虱成虫、若虫用药防治。每亩用48%毒死蜱80~100毫升,或5%锐劲特30~40毫升,或80%敌敌畏200~250毫升(毒土熏蒸),或20%异丙威150~200毫升,或25%速灭威150~200毫升,或25%噻嗪酮50~60克,或10%吡虫啉30~50克。使用时可将速效性药剂和持效性药剂混用。另外,每亩用25%吡蚜酮20~30克也具有较好的效果。该药持效性好,但速效性差。(待续)

    资料链接:吡蚜酮,又名吡嗪酮,为触杀型杀虫剂,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尤其是蚜虫科、粉虱科、叶蝉科及飞虱科害虫,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该药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但昆虫一旦接触到药物就立即停止取食,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对昆虫的致死作用很慢,并且受气候影响,在因停止取食而死亡之前的几天时间内,昆虫可能会表现得很正常。吡蚜酮在植物体内具有一定的内吸传导活性,对茎叶处理后产生的新生组织也有保护作用。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联系电话:0517-3556188、3556168)生产的飞电(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登记用于小麦田防治蚜虫、稻田防治飞虱。  


南京市溧水区图书馆 © 2016 南京市溧水区图书馆苏ICP备10207246号

地址:南京市溧水区永阳镇中山西路14号 电话025-57206177 总访问量: 776803